本文原刊於台灣電影筆記網站
 


說2004年的《
外出用餐1》(Eating Out)是美國獨立製片界的小小奇蹟,應該不為過。這部「Playing it Gay」的超低成本爆笑喜劇,環環相扣的「Gay? Straight? Or Taken?」配對遊戲加上賤到最高點的珠璣對話(還故意用非常美國肥皂劇腔調 的方式把它念出來),讓觀眾完全忽略廉價電視情境喜劇般的粗糙畫面質感,不但在許多同志影展屢獲觀眾票選獎肯定,成為歐美大大小小 Arthouse院線當年度最出乎意料的黑馬,男主角之一的Ryan Carnes(飾演花心男Marc)更因而得到在當紅影集《慾望師奶》(Desperate Housewives: Season I)中軋一角的機會。
 
相隔兩年,《
外出用餐2》(Eating Out 2: Sloppy Seconds)推出,片名早已標明這是一部續集,不過即使沒看過首集,《外出用餐2》仍可獨立觀賞。接手《外出用餐2》導演工作的Phillip J. Bartell不僅是《外出用餐1》的助理製作及剪接師,2000年也曾憑藉一部「小女生迷戀小男生,小男生迷戀大男孩」的27分鐘獨立短片《Crush》小受矚目。後來這部溫暖又讓人心疼的青 春性喜劇短片,與另三部同志短片(包括《窈窕老爸》〔Transmerica〕導演 Duncan Tucker的短片處女作《The Mountain King》)輯成《Boys to Men》上映,同樣是歐美Arthouse院線的熱門片單。
 
《外出用餐2》在卡司上做了不少更動,值得一提的是,時隔六年,當年 《Crush》裡的可愛小娘男Brett Chukerman已經「出落」成《外出用餐2》裡的健(賤)美花心男Marc了。是的,沒錯,Brett ChukermanMarc正是接收了Ryan Carnes在首集中飾演的那個Marc。
 
作為一部無心插柳卻意外暴紅的獨立小品續 篇,《外出用餐2》儼然有意如《奪魂鋸》(Saw)般發展出自成一「Cult」的系列電影,一方面延續首集雙帥哥露雙屌的美好慣例,一方面極盡所能消費前 集剩餘價值(持續透過「口交議題」炮制最關鍵最爆笑的高潮),而相較於首集尾聲質疑了所謂come out是在「out」什麼,續集索性擅用背景與佈景大玩come「in」遊戲。值得慶幸的是,接手執導的Phillip J. Bartell不但讓這部續集與前集在形式上遙遙對仗,甚至還祭出一針見血的批判色彩(片中那個無時不刻穿梭校園勸人Come In的團體),讓電影在爆笑之餘還能激發觀眾進一步的思索。
 
一般同志性喜劇最扭曲的地方,就是免不了因應肉慾感官的訴求而安排幾個養 眼的Meat(裸男)照顧觀眾視覺(例如《酷兒同玩派》〔Not Another Gay Movie〕),卻又忍不住故作開明講一些所謂政治正確(比如真愛非關性別之類)的東西,偏偏骨子裡其實無聊保守道貌岸然到底(最明顯的例子就是《遇見好 男孩》〔Latter Days〕)。幸好上述的政治正確與故作姿態,在《外出用餐》系列電影中完全絕跡。
如果說《外出用餐1》在美式情 境喜劇公式中成功挑戰樂而不淫的尺度與觀眾接受度,《外出用餐2》則是企圖從傳統美式校園喜劇突圍來論述同志政治,那麼《外出用餐3》(Eating Out: All You Can Eat)的反其道而行(回歸刻板「異性YA言情片」公式,只不過換成兩個男生談戀愛),無疑再次挑釁了觀眾對於同志銀幕形象的想像框架。
  
2009年推出的《外出用餐3》由Glenn Gaylord接棒執導,Phillip J. Bartell則身兼編、製、剪接三職(
Rebekah Kochan飾演的同人女Rebecca是唯一三集通吃的貫穿性角色),仍舊少不了雙 男露雙屌儀式及性向倒錯的口交橋段。必須注意的是,從故事開場安排男主角出場的方式,即看得出此片刻意與前兩集做出切割的決心。Phillip J. Bartell的劇本以再純真不過的方式描述兩個天然呆男孩的尋愛之旅,這回他們不再如前兩集般有性別混淆或是自我認同的問題,傳統社會價值對於同志性向 的素來偏見在片中不復存在(儼然一副同志理想國的態勢),同志男孩的煩惱在片中與一般異性戀男╱女孩無異,無非身處青春期對於自己面貌及身形的苦惱、對於 性慾的渴望與抗拒、對於人生事業未來的恐慌與茫然……,而那個再甜蜜不過的收場(兩個bottom的配對也算是一種顛覆的開放式關係嗎?),與其將之視為 對殘酷現實的諷刺,還不如把它解讀成Phillip J. Bartell對於愛情烏托邦 的自我看法——簡單的愛,理所當然的愛,無拘無束的愛。也因此,《外出用餐3》那看似妥協的結局,相較於前兩集竟流露出 一股前所未見的,溫暖與寬容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ay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